自闭症的医学名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发病于儿童早期,被定义为神经发育障碍。它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和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
比如:经常不切实际、不分场合地自言自语或模仿别人曾经讲过的一些语言;重复蹦跳、拍手、用脚尖走路、原地转圈;对人脸缺乏兴趣,没有目光注视或目光注视较少;或者,对亲人没有(通常孩子所能展现的)依恋表现。
之所以该病被称为“谱系障碍”,是因为患者的能力和障碍呈光谱式分布,异质性强,没有两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全相同。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ASD已成为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最大病种。其中,男孩患病率约为女孩的4倍。一份专业机构的报告估计,中国ASD患病群体可能超过1000万。
虽然自闭症已被社会熟知,但目前对自闭症的研究依旧有限,很难确诊,自闭症的治愈更是一项科学难题。目前有研究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有效改善自闭症症状。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通过微电流(阳极和阴极)刺激大脑兴奋以激活神经细胞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皮质功能区的兴奋性增高,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最热门和有发展前景的脑刺激技术,每年都有大量学术文章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顶级刊物上。
tDCS治疗作为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简单易行等特点,在临床脑神经疾病及康复领域和精神疾病领域,越来越获得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
本文为科学治疗自闭症提供更多可能性参考,对tDCS治疗自闭症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汇总。
Amatachaya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评估tDCS的疗效,患者为20例轻度至中度自闭症的男孩(5—8岁)。患者分别接受5次连续的20分钟tDCS治疗疗程(阳极置于左DLPFC;阴极置于右肩),或者是伪tDCS刺激。研究证实,最后一次刺激治疗(非伪刺激治疗)7天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和自闭症治疗评估(ATEC)分量表的主要结果发生了改变。患者的CARS和四分之三(社交能力、感觉、认知、健康/身体/行为问题)的ATEC问卷分量表得到了改善。但是,评估演讲/语言/交流的分量表却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改善。研究中未报告不良事件。 该研究小组使用相同的患者进行了另一项研究。该研究涉及DLPFC的单次阳极tDCS刺激。使用脑电图(EEG)评估了皮质活动变化。与伪刺激相比,活性刺激的峰值α频率(PAF)得到了很大的提高。PAF的即时变化与从基线到7天ATEC评分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表明在tDCS对ASD症状的影响,可能与额叶皮质激活有关。 综上所述,tDCS可有效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语言、认知和行为功能,减轻并缓解自闭症患者症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ASD患者使用tDCS的文献仍相当有限,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